联系我们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19103817076

座机1: 0371-65350376

座机2:0371-65351916

社会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消息 > 社会报道

教育部传利好消息 融合之路助力星儿走得更远

发布时间:2017-12-22 阅读量:1141

  近日,河南省实验幼儿园骨干教师到康达春风模拟幼儿园送课程送温暖,这里的星儿和袖珍玩伴乐享其中玩翻天,星儿家长禁不住流泪,特教老师浮想联翩,如果融合教育这样做,如果换一种思路,如果换一种期望,如果换一种模式,如果能从“走出去”融合改换成“引进来”融合,如果……,融合教育的春天是否会更快的到来?融合之路会否走得更远?

  如何让自闭儿有学可上?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如何提高融合教育水平和质量?融合教育创新模式如何引入新模式?这些一度困扰和备受星儿家庭关注的疑难问题,近日,从教育部传来利好消息,针对自闭儿等特殊儿童的特惠政策及一系列举措,让每一个自闭儿家庭喜上心头,奔走相告。

  12月中旬,教育部针对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递交的“关于提升全纳教育的专业能力及建设支持体系的建议/提案”予以回复,表示将会同相关部门予以统筹考虑,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融合教育的有关政策措施,提高融合教育水平和质量。

  这一回复也是对全国两会期间,8位人大代表、2位政协委员分别以联名提出建议、单独提出建议或单独提出提案等方式递交“关于提升全纳教育的专业能力及建设支持体系的建议/提案”的首次正面回应。

  在回复中介绍了有关特殊教育法制建设、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提升教师队伍专业能力、促进随班就读支持体系完善、加强督导评估等方面的举措行动,表示将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督促指导各地认真落实《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继续推动各省(区、市)择优选择师范类院校和其他高校增设特殊教育专业,进一步扩大特殊教育专业招生规模;继续在“国培计划”中实施特殊教育教师专项培训,为特殊教育学校培训“种子”教师,进一步加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资源指导等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加大特殊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和鼓励国内有条件的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就全纳教育相关学科开展合作办学,引进国外高水平专业资质。

  回复中特别提到了针对自闭症群体的融合教育,让自闭症孩子和普通孩子“融合”起来、一起上课,而不是被“隔离”出去,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特惠政策 如何惠及更多星儿家庭?

  一位带星儿进入普通小学的星妈在讲到孩子开展融合教育时提到,如今已经有部分普校开始招收适应能力较好的自闭症儿童,也配备了专业的特教老师或者允许家长进入班级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陪读,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家长的焦虑以及避免了自闭症孩子难以融入的矛盾。

  而随着普通幼儿园招收特殊儿童,开展融合教育,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也走进了普校,逐步实现与正常孩子的全纳教育和随班就读,包括自闭症儿童在内的特殊儿童融合教育之路也越走越宽。

  在今年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提出“推广融合教育,保障残疾人进入普通幼儿园、学校接受教育”。

  这些特惠政策的出台和执行,对于自闭症儿童等特殊群体来说,无疑将起到积极作用,让星儿家庭看到更多希望与曙光。

  对此,更多社会人士和行业专家表示,“发展融合教育是残障人士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据媒体报道,目前国内约有10%的自闭症儿童能够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对于自闭症家庭来说,伴随着多年的康复教育,各项能力得以提升之后,能够进入普校进行融合教育,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

  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越是这样的孩子,其实越需要完善的教育系统和教师团队,80%的孩子没有独立社交能力,无法独立生活,有的甚至终身没有语言。在康达接受康复训练的一位星妈表示,“每一个星儿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如果能尽早接受教育训练,拥有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已经是这类家庭一辈子最大的希望了。”

  几乎所有自闭症患儿家庭都希望孩子能够通过康复训练后进入普通学校,接受与正常孩子一样的普通教育,自闭症孩子能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进一步完成融合教育,从而实现融入社会的最终归宿。

  正如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殷雅竹所说,“没有成人世界的融合,就没有儿童世界的融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系教授、博导邓猛也呼吁,“融合教育需要从娃娃抓起!”

  融合之难 究竟难在哪里?

  进入普校开展融合教育作为自闭症儿童融入社会的第一步,是一种必然和趋势。但是在特惠政策实施过程中,我们依然看到有部分自闭儿很难真正实现融入。

  由救助儿童会和全国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联盟联合发布的《随班就读师资状况和家长需求抽样调查报告》和《全纳(融合)教育形式分析及政策倡导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全纳(融合)教育实施阻力大,27%随班就读残障儿童家长表示有被要求退学经历。

  根据2015年教育部教育公报的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底,在入学率方面,在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在校残障学生23.96万人,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54.2%。该数据在发达国家已经达到90%以上。仅从以上数据来看,自闭症等特殊儿童实现融合教育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融合教育之难,究竟难在哪里?

  其难点包括特殊教师资源缺乏、资源教室和资源教师建设滞后、体系缺失和随班就读的相关支持政策落实不到位、随班就读的支撑条件不足,同时,学龄期教育举步维艰,跟随正常中小学随班就读的儿童成为“随班混度”,根本没有针对性的有效训练,等等。这似乎是老生常谈,常谈常新的话题,也因此,这些问题都因法律、政策和制度保障的缺失而成为相当棘手的难点,仅仅靠按部就班地开展常规性工作是难以解决的。

  由于自闭症在中国被认识得较晚,所以目前在各类残疾人中属于权利保障缺失最严重的人群。这些因素都是客观存在和短期内难以完全改变的。

  诚然,这些因素和不足的确存在,也是制约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除了这些显性的外在因素,我们更应该剖析深层次的原因。

  普通学校融合班作为自闭症等特殊群体融合教育的试验田,更是爱心和责任心浇灌的特殊孩子的一方乐土。让自闭症孩子融与合并不简单是让他们身在普校与普通孩子坐在一起上课,更多且更难的则是观念的转变。

  孤独症网也在采访众多星儿家长后深深明白家长的心声,其实没有谁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只是作为一个精神残疾人士,他们只是有苦难言,或者根本就没有人愿意听他们讲述,而更多的则是对他们报以冷漠和拒绝,乃至歧视和伤害!

  因此,实现融合教育的“融”与“合”,其根本还在于如何看待残障。自闭症等特殊儿童的“融”与“合”,最应该融的是“心”。

  实施融合教育 如何独辟蹊径?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首先涉及到社会大众对于自闭症这一特殊群体的认知。而这也是一个最重要且无法回避的问题。

  融合教育其实最深层次应该融的是“心”,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接纳了自闭症等特殊群体的特殊行为和病理表现的个性中的共性,才能通过外表接纳他们的个体,并且在每个正常人的内心中接纳自闭症群体。

  正如《蜗牛不放弃》作者张雁所说,“为什么我们可以包容普通人的特殊行为,却不能包容特殊人士的普通行为?”

  这其实是用两套标注要求不同行为能力的人群,即“双标准则”。

  很痛心且遗憾的现实和普遍大众的思维就是这样,作为普遍大众中的一员,时常会遇到不同的对待方式和表现,归根到底是因为:

  自认为的“正常人”可以容忍一个“正常”的人没规矩没教养,却要求有自闭症的人严格遵守我们认为的正确行为规范。

  对于自闭儿融合教育也常常犯同样的错误。因为这种错误似乎在正常人看来并不是错误,有错的反而是那些自闭症患者和他们的家庭。这种逻辑和现实就成为阻挡自闭症患儿进入普校接受随班就读和融合教育的最大阻力和无形而牢固的障碍,将自闭症儿童隔断于本该享受的公平教育之外。

  教育尤其是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是一项需要全社会来共同支持的社会公益,他不是一个人的责任,也不仅仅是自闭症群体本身的义务。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一群本该受惠于这个体制(起码不用这么累)的人依旧为这个体制呕心沥血。整个社会似乎都陷入一种莫名的思维惯性:自闭症儿童的痛苦和磨难就是他们这个群体的痛苦和磨难,必须由他们自己或者从他们中间诞生的“个人英雄”来拯救他们。他们无法融入普通学校,是自闭症儿童本身的责任。

  这本身就是不符合逻辑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何让自闭儿接受有尊严的接受教育并有尊严地生活?这已然成为一个无法回避和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如何独辟蹊径创新模式,也成为值得探索的新路径。

  谈到融合教育怎么“融”的命题,1月11日《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通过后,1月13日,《人民日报》刊文《融合教育怎么“融”》,文章援引多位教育界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的观点,对融合教育进行多方面阐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让残障孩子和普通孩子“融合”起来、一起上课,而不是被“隔离”出去,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引进来”融合 融合之路是否更平坦?

  从“观念转变”、“体制机制改革”到“引进专业人才”……关于融合教育怎么“融”以及如何“引进来”的问题,成为专家学者及星儿家庭讨论的热点话题。

  那么,如何“引进来”?究竟该引进来什么?引进来后如何实现落地与共融共通?这些问题就显得迫切而亟待解决。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之难,不是难在没有政策保障,而是难在错位的思维定式。一方面是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助推普通学校在软硬件方面越来越强;一方面则是信息的不对称、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使得特殊群体越来越被边缘化,从而变得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最终弱者更加难以融入其中。也就形成了两个互相闭合而无法交集的圈子,各自都想彼此融合,但是却又难以融入。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如果仅仅是能用钱解决的问题,还是好办的。对于提倡了近十年的融合教育,光有钱是不够的。还需要信息的融合、思想的融合、人才的融合以及心灵的融合。这才是最关键的。

  这些内容的融合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才的融合,包括大专院校专业特教老师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以“袖珍人”为特色的“融合玩伴”的“伴读伴学”模式成为如今自闭儿融合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教育理念。

  袖珍人是指身高相对矮小的成年人,凡身高低于同一种族、同一年龄、同一性别的小儿的标准身高的30%以上,或成年人身高在140厘米以下者,称为矮小人或袖珍人,由于身高的限制,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处于弱势被动地位。

  然而在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中,“袖珍人”却具有天然的优势与亲和力。

  袖珍老师不仅多才多艺、肢体语言丰富,而且表演夸张、讨喜,很多爱闹脾气从不说话的孩子也渐渐露出了笑脸,他们的付出也得到了自闭症儿童家长的认可。

  袖珍人和自闭症儿童相互“抱团取暖”,以残助残,既解决袖珍人的就业问题,又能够利用袖珍人的身高特点,帮助自闭症儿童康复;同时袖珍人在自闭症康复领域,既是哥哥姐姐,更是特教老师,享受到了和其他老师一样的尊敬,有尊严的生活。袖珍人融合教育新模式,在自闭症康复领域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篇章,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做出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也助力自闭症儿童早日融入主流社会。

  据了解,在国内自闭症康复机构开展袖珍人融合教育新模式的机构并不多,而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作为为数不多且在袖珍人融合教育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的机构,也将其办学模式引进来。依托康复机构,创办了以精准教育为经典,爱和自然为核心理念的普通幼儿园和普教资源室,让“袖珍人”这种全新的特教教学模式和师资团队作为高校专业特教师资团队的补充和共融,在这片星星的天空中找到自己的尊严,实现自己的价值,也有效改善了自闭症儿童症状。

  除了引进袖珍人开展融合教育,还需要引进普通教育优质资源,包括普教老师、普教资源教室以及普教教学理念和方法。只有普教与特教的相互融合,不仅仅只是让特教老师进入普校,如果反过来让普教老师能够进入更多的特殊学校,通过普教老师带动特教老师,普教理念引导特教理念,普教资源贯穿于特教环境,最终实现在特教学校和特教儿童中润物细无声地“融”与“合”,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主动的、多向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融合教育。

  普校师资力量走进特教学校,引进普教学校的教师团队到特教学校送课程,一方面传播了普校先进的教学理念,一方面又能够在接触更多特教领域的师生过程中,融会贯通地为今后进一步开展两者的融合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更多经验。

  其次,在融合教育中还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尤其是引进普通幼儿园和普通小学的小志愿者到特教学校和康复中心与特需儿童一起上课一起游玩,更能让特殊儿童在与同龄玩伴的交流互动中,提升生活认知、语言开发及感统等各项能力。

  再次,在特教学校和康复中心举办“园中园”,“学中学”,让普教和特教融为一体化等创新模式的开展,也将更大程度上推动融合教育的大步发展。尤其是以精准教育为主,结合自闭症家庭教育中因人施教的理论基础,因材施教,效果会更好。

  这些“园中园”已经在康达融合幼儿园逐步开展,并对自闭症儿童给予个别化、针对性辅导,在关注共性中注重个性,其策略包括诚心接纳,以诚心对待,不能对自闭症儿童有任何的偏见,更不能产生厌恶情绪;其次还让自闭症儿童所在班级的学生能够诚心接纳他们。有效改善了自闭症儿童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能力。

  带星儿参加普教资源室融合教育的兜兜妈妈,通过参加模拟普通幼儿园教学模式和课程,开展精准教育的融合模式,兜兜在不到三个月的康复中即学会了开口叫“爸爸妈妈”,各项认知及语言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对特教教师来说,一名自闭症儿童是几百名之中的一员,对家庭来说一个孩子是一代或几代的事。所以更应该从教育与个体的关系来审视自闭症儿童教育。教育既要有面向所有患儿社会交往、交流障碍和行为异常的共性教育的理论,也要有针对孩子个体差异的因人施教的理论。

  加强自闭儿特殊教育,关键在于提高融合教育水平和质量,提升特教队伍专业能力、促进随班就读支持体系完善,能够引得进来,开展得好,发展的远,这样才能让自闭儿真正实现融合,从而达到融入社会的目的,自闭儿融合之路才能走得更平坦!

    

友情链接:

中方园校区:15981846548

共建合作咨询:19103817076(王老师)

地址:郑州市北环路中方园西区50号楼

Copyright© 2022 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 豫ICP备11008710号 技术支持:郑州做网站-华久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