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19103817076

座机1: 0371-65350376

座机2:0371-65351916

社会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消息 > 社会报道

特教美术教师十年研究:让自闭症患儿用画笔“说”出心里话

发布时间:2019-02-13 阅读量:1184

东东是一名严重的自闭症患儿,而胡斌是一位美术教师,是什么使得一位美术教师与自闭症患儿结缘?

作为一名有着25年特殊教育从业经历的教师,胡斌一直探索书法对自闭症儿童干预作用的研究工作。近十年来,她又将视角转向绘画。“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过程,你永远不知道,他们的下一笔是什么,这就像一趟奇妙的旅行,一路的风景不停变幻,最终的结果往往出乎意料。”对这样的旅程,胡斌乐此不疲。

从画面解读孩子情绪

画面和谐表明绘画治疗成功

2019年3月30日到4月5日,“灯塔”国际公益影像节将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北京市健翔学校十余名自闭症患儿创作的60多幅画作,将成为此次影像节重要的组成部分。

十岁的庚庚将带来《今天不高兴》《成长的烦恼》《心随我动》等一系列油画棒作品:被长短线条牵着的圆形、心形、椭圆形疏密不一却和谐有致。这看上去没有什么意义的画面,在胡斌眼里却是了解孩子内心情绪的“独家密码”:灰色的、黑色的圆是不开心,鲜艳的圆是开心,柔和的圆是平静。要掌握这些“密码”,需要有一双敏锐的时刻观察着的双眼。

胡斌告诉记者,庚庚是一个情绪不太稳定的自闭症患儿,常常为了一些小事儿情绪爆发,比如:换个座位、被提醒调整下坐姿这样的事情都会让他大哭上一场。但是,班主任老师发现,爱哭的庚庚非常喜欢绘画,便把他推荐到了胡斌老师的小组课上。

有一次,闹着脾气、哭个不停的庚庚又被送到了美术教室。像往常一样,在轻柔的音乐以及画笔的抚慰下,他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这次,胡斌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庚庚作画时喜欢从画纸下端逐渐往上画,并且随着心情的逐渐平复,他作画的画面越往上,色彩越柔和——底部的灰色、暗淡色逐渐过渡到了粉蓝、粉绿等明朗的色彩。这让胡斌想起了关于庚庚的另一件小事儿:有一回,庚庚的画面上出现了很少用到的强烈色彩——黑色和红色。当天,他作画时的情绪明显有些焦躁,不停地自言自语。“这些孩子表达能力差,无法正常沟通和交流,画笔和色彩便成了他们情绪和内心的真实写照。”

在画面布局上,胡斌也注意到了庚庚的变化,从疏朗的空间分割到高低、疏密逐渐错落有致,“这说明他从一开始感受到了与世界的距离感,后来慢慢找到了内心的和谐。”画面和谐正是绘画治疗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艺术表现仅是附加值

改善不良行为模式才是核心

此次展览还将展出不少小有名气的“少年画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出色的构图、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用色甚至获得业内资深人士的盛赞。然而,在胡斌看来,孩子们在绘画上取得的艺术成就永远只是绘画治疗中的一个附加值。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得到的行为改善、收获的个人成长才是老师们关注的核心。

“自闭症孩子一般不喜欢你离得太近,所以,孩子们作画过程中我们是不加干涉的,只负责观察。”在这个过程中,胡斌需要打开自己的各个“触角”。她时常打趣道,自己上课时要像个雷达一样进行着全场扫视:“乐乐今天来的时候情绪有点儿低落”“欢欢刚抬了下头是不是需要我帮忙了”……针对每个细小的行为变化,胡斌都需要迅速作出反应。最重要的,还要抓住合适时机,引导、改善孩子们的不良行为模式。

哲哲是一个色彩天赋极高的孩子。但是,他作画时有点儿“不拘小节”,有时还控制不住地把颜料放进嘴里,常常一节课上完,颜料被糊得到处都是。针对这种情况,哲哲再进画室时,胡斌就对他“约法三章”:第一,使用三种以上的颜色作画,以此发展认知能力;第二,作画时脸上不能出现颜色;第三,作完画后要收拾好自己的“战场”。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胡斌也会随之修订改善目标:当发现哲哲的控制力及自理能力没有达到预定的要求时,她及时调整策略,将颜料笔换成彩色铅笔,改变外界刺激,帮助孩子完成行为模式的改变。

刻板行为是自闭症患儿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是康复老师们希望借助多种活动帮助孩子们改善的行为特征之一。胡斌遇到过不少“有原则”的学生:有的孩子每次只画一幅画,不画完这幅画坚决不离开教室。“对正常人来说,进行场景的转换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对自闭症孩子来说,他们陷入一个自己舒服的环境之后,就很不愿意被打断。如果不加以介入和纠正,反而会强化他们的刻板行为。”胡斌说,这种时候,就得循序渐进,做一个高明的“谈判专家”。

“不能延迟他这种一定要满足的心态,但是也不能用强硬的手段。”多年的经验已经让胡斌总结出了一套技巧,“不能否定,诸如说‘你别画了’之类。而只能做正向的语言提示,比如:商量着是不是画完某一个部分或者画完某个颜色等等就离开。”

再比如,之前从事书法治疗的时候,有孩子学习了字帖之后,接下来每节课都坚持写同样的内容。“第一节课学会了‘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二节课、第三节课也只写这一句。不让写,孩子就会表现得很焦虑。”对此,胡斌采取了新旧交替的方法:第一遍写“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二遍换成“春眠不觉晓”;下节课上,则先由“春眠不觉晓”再过渡到新内容。“老有一个旧的、熟悉的东西,就可以解除孩子的焦虑。”

这些“斗智斗勇”的经历,让胡斌颇为感慨,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谈判专家”,如何在让孩子感情愉悦的环境下达成利益和条件的交换,考验的是老师的真本事。

同样接受绘画治疗

不同孩子之间表现千差万别

既然绘画治疗有这么好的效果,是否意味着所有的自闭症孩子都能被培养成画家?对此,胡斌解释说,对自闭症儿童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式是因人而异,要根据孩子的敏感度和反馈度来决定。比如,有的孩子天生对画面比较敏感,有的孩子对音乐比较敏感。就拿同样接受绘画治疗来说,不同孩子之间也是千差万别,“有的孩子一出手色彩非常棒,但很可能连一个方形也画不出来。不同孩子在造型能力、视觉方式上有着非常大的不同。”

为此,胡斌的美术教室为孩子们提供了水彩、工笔、油画棒、丙烯、素描等各种绘画方式的工具。作为教师,她就要通过点滴观察,发现对孩子们治疗最有效的绘画方式。这种因材施教的度会细到什么样子?“比如,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画起山水比花鸟更顺手。那么,我们就会从山水画入手。”

针对不同的孩子,胡斌也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此前,经过十多年的书法心理治疗干预的研究之后,她曾提出过“静心”“冥想”“书写”“评述”四大步骤;“静心”和“冥想”就是帮助孩子们完成场景的转换,投入到书写过程中来。对于认知能力较差的班级,胡斌会采取数数的方法:在悠长、缓慢的古琴声中,胡斌口中轻数数字,让孩子在心中跟听默数,“自闭症孩子一般倾听会比较差,这种方式也能训练他们的注意力。”而在认知能力有一定发展的班级,胡斌则采取冥想的方式,通过语言描述帮助孩子们在脑中形成画面,增强孩子们的感知能力:在写“映日荷花别样红”之前,就有了她“风吹过来,天气开始凉爽起来,湖面上长出了荷花,使劲吸气,闻到了荷花的香味……”这样诗意的描述;在写“天街小雨润如酥”之前,她便会拿一个小水壶,让孩子们感受小雨滴的滋润……

对胡斌来说,孩子们画的是他们看到的世界,画就是他们的“话”,诠释了他们对世界的感知和情怀。孩子们的画让她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爱,人与自然的爱,还有人与宇宙的爱。胡斌收获着别样的感动。

友情链接:

中方园校区:15981846548

共建合作咨询:19103817076(王老师)

地址:郑州市北环路中方园西区50号楼

Copyright© 2022 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 豫ICP备11008710号 技术支持:郑州做网站-华久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