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19103817076

座机1: 0371-65350376

座机2:0371-65351916

治疗经验

当前位置:首页 > 康复教育 > 治疗经验

家庭——社会融合教育的第一课堂(2)

发布时间:2011-06-07 阅读量:319
一、孤独症,到底让孩子失去了什么?孤独症自闭症)是社会功能障碍,孤独症是孩子和社会之间的相互排斥。

  我女儿的康复效果大家有目共睹。这些年,我能够全力以赴为孤独症孩子做些事情,我女儿帮了我很大的忙。她除了自理之外,还要为我分担家务,外出的日常购物等,她都能做,这才使得我腾出了精力,我很感谢她,在我的工作成绩中,有我女儿的一份功劳。

  《孤独症儿童社会性教育指南》和《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两本书,在行业内,特别是在家长中的反响很大。它的原创性、理论性、实用性,以及它的出版质量都是大家所认可的。2008年起,我又做了三年的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试验。医学是科学,教育也是科学,孤独症的康复更是科学,我必须做教育科学实验,只有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我对孤独症的康复才能有发言权。

  在幼儿园,我带了大概二十来个孩子进行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实验,我的实验,首先研究了各种程度、各种类型的特殊儿童,究竟采用什么样的融合教育方式,才能对他们的社会性发展起到最好的效果。在《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一书中,我提到了“类似自闭症儿童”,也就是那些表面看起来像自闭症,但本质上跟自闭症又有很大区别的孩子,经过实验证明:这类孩子在普通幼儿园里接受社会融合教育的效果最好。当然,我还研究了那些典型的,或者称之为正宗自闭症的孩子,研究将他们放在普通幼儿园里,对他们进行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是否也会取得我们期望的效果;同时,我还研究了重度自闭症儿童,他们能不能上普通幼儿园等等问题。其次,在三年的实验中,我还研究了在普通幼儿园里,实际上能够给予孤独症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干预方式。对不同的孩子,幼儿园采取了不同的融合模式,比如有的孩子在幼儿园只呆半天,有的则呆全天;有的孩子有辅助教师全天陪同,有的则没有配备专门的辅助教师。在试过了每一种融合方式之后,我将得出的结论写在了《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一书的第四章里。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一定要给予孩子特殊辅助,至于辅助方式、辅助人员,则可以是多元化的,专业老师可以做辅助人员,特教老师也可以做辅助教师,家长、家庭保姆都可以做幼儿园融合教育的辅助。各类特殊儿童中,类似自闭症儿童的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效果是最好的,其次是智力落后儿童,效果最不显著的恰是典型自闭症儿童。通过上幼儿园的过程,让典型自闭症孩子取得很显著的效果是非常之难的,尤其他们在同龄人的游戏交往上进步是微乎其微的。

  现实是:我们的孤独症孩子不是都能够进入普通幼儿园,更不是都能够进入普通的学校。不能上学、不能上幼儿园的孩子,他们要不要康复?要不要走社会融合的道路呢?同样要走!如果你的孩子不能上学,不能上幼儿园,他的融合教育在哪里做呢?答案是:家庭是社会融合教育的第一课堂。

  从去年开始,我带了四个家庭,指导四个家庭开展家庭社会融合教育,其中最大的孩子11岁,小的孩子4岁,时间最长的已经有两年多,最短的现在刚刚起步。四个家庭的情况也不一样,有经济条件非常富裕的家庭,有中产阶级家庭,也有普通的较为贫困的家庭;四个孩子中,有典型自闭症,有类似自闭症,有智力落后儿童。每一类孩子我都要尝试家庭社会融合教育,尝试根据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情况,做具体的家庭教育方案。四个孩子中,智力最好的近80分(智商),最差的智商40分不到,属于重度弱智加自闭。

  今年,我在北京做了两次培训班,在培训班上,我把家庭社会融合教育的方案推了出来。在我做的家庭社会融合教育模式中,共有两套方案,一套叫做社会功能教育方案。一个孤独症孩子,我们应该让他学会什么?是不是只教给他技能呢?只锻炼他的运动协调能力,只教会他知识呢?不是,我们还要给孩子社会功能[FS:PAGE]。孤独症康复,大家一定要会追根寻源,会刨根问底。无论教给孩子什么东西,都要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教孩子这些东西呢”?我认为这远比方法更为重要。我对我自己的孩子使用的教育方法,包括我做的幼儿园和家庭社会融合教育试验,我的一切教育实践,我自己都要有根有据。我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为什么要做社会性教育,而不是做别的教育呢,源头在于我是怎么看待自闭症的。当你把孩子送到医生那里,医生给孩子所用的治疗方法,一定是从医学的角度,以医学对人的神经系统病变解释的角度为基础,来对孤独症儿童实施治疗的。医生所用药物和治疗器材,一定是基于医学理念,基于医学对孤独症的解释,但是我的角度不同于医生,我对人的看法不是医学角度,而是社会性角度。什么叫做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只要一个人失去了社会性,他就不能称之为人。当我们谈让孤独症孩子康复的时候,那就要回答:到底孩子学会了什么才能叫做康复。我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理解人的,因此,我所有的康复训练思路和方法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其实,我对女儿的认识也有过误区。对她第一个最直观的感觉,就是觉得她动作不协调,语言明显落后。她幼年时,我曾梦想,如果她能会骑车,她的障碍自然就应该消失了,于是就开始下功夫教她骑自行车。虽然她学会了,但,我只是教会了她一项技能,她不是“社会性地骑车”,而是“自闭症的骑法”,因为她像机械人一样,只是在固定的路线上重复骑车,她对路边过往的人和事依然没有关注,这样的“会骑车”,对于她社会性的发展无济于事。同此道理,还有的家长认为教会孩子游泳,孩子的孤独症就好了,可是,《海洋天堂》里的大福游泳游得很好,依然自闭不减。还有的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弹奏钢琴,有的孩子弹钢琴,可能会越弹越好转,有的孩子,也可能越是练习弹琴,孩子越是自闭。因为,假如我们仅仅把孩子的手指固定在键盘上,无论他弹得多熟练,那都是孩子跟键盘的关系,而没有泛化和延伸出孩子和人的关系,这样的弹琴法对于孤独症孩子的康复根本无济于事。

  中国的自闭症训练机构很多,规模有大有小,质的区别不大,大家都在一个模式下复制,但是这个模式的局限性早就已经显现出来了。我把我的教育思路、教育模式叫做中国特色的孤独症康复模式,注意:任何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一定是跟当时、当地的制度、文化、历史、人文素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我们把别人的东西移植过来以后,它存在着一个“本土化”的问题,特别是特殊教育,自然也存在着一般原理和个别案例相结合的问题。个别案例,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孩子跟别的孩子是一样的,没有一个家庭和别人家是一样的,没有一对父母和别人是重复的。孤独症教育的个别化问题是相当突出的,比如,我带的孩子中,有一个孩子家里住的是简易楼房,邻居之间相隔很近,而另外一个孩子家里住的是别墅,邻里之间相隔很远。我同样教这两个孩子去认识他们与邻居的关系,所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如果再加上家长的学历不同、职业不同、教育能力、沟通能力不同等因素,所以孤独症康复教育的个别化色彩太突出了。

  什么叫做“一对一”的个训呢?我曾经给家长理解的个训做过一个概括:大家以为“一间小房子,一张小桌子,一把小椅子,一个小孩子”这就是个训了,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的。个训,它仅指的是老师和学生的比例关系。进入家庭,我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真正地做到了“一对一”,不仅“一对一”面对对孩子,而且我要“一对一”地面对对家长,家庭社会融合教育,特别符合个性化的特点。

  虽然大家都很认可和期待这种中国特色的孤独症康复模式,但是我们国内很缺乏教师,目前,还基本上没有教师有能力做家庭社会功能康复指导,这一模式,对我们机构的老师提出了很[FS:PAGE]大的挑战。

  自闭症的诊断有一套量表,一方面是对孩子的评估,另外一方面对家长的咨询、调查问卷,据此医生给予诊断。不同学科的专家对孤独症的解释角度不同,我的解释角度是:孤独症是社会功能障碍。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先天的社会性发展障碍,是孩子对社会规则的高度拒绝,对社会化教育的严重抗拒,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才使患者生存的可能性严重降低,他们的障碍,也是造成社会排斥他们的原因。我们的社会,对孤独症认知还有相当大的空缺,对特殊群体,公众在观念上还不能充分给予尊重,社会不宽容、不接纳,社会规则对他们要求甚至是苛刻的,这都使孤独症孩子在生存发展权益保障上处于困境。

  其实,孤独症孩子与社会之间的排斥和矛盾,首先就表现为他们与家庭环境的不相容,比如孤独症孩子的特点,首先给家庭带来的困扰就特别大,有些家长自己,首先就不接纳自己的孩子。社区生活环境对他们的不相容也随处可见,我们带着孩子出门,到处要面对街坊邻居的怪异眼光,排斥,这是社会现实。幼儿园、学校环境与孤独症孩子不相容更不用多说,孤独症孩子入园难,入学难谁都知道。成年以后,他们需要就业,需要养护,但是,就业与养护环境条件缺位,也是现实。目前,中国的成年养护还基本上还是空白,我们千呼万唤,期待着有法律制度保证的国家养护之日的到来。孩子在长大,我们不在以后,他们该怎么办?

  总而言之,孤独症孩子不理解社会,社会不接纳孤独症孩子,这就是它们之间的排斥关系。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有两个方面:首先,我们的孩子要学会生活自理,要接受社会规则,要提高社会认知,要具有自我意识,要能够与别人沟通等,这几方面都是社会性教育的内容,都是在试图推进孩子,让孩子靠近社会。其次,在改善孩子社会功能的同时,要实现家庭对孩子的接纳,实现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的融合;要实现生活社区对孤独症孩子的接纳,实现孩子与社区生活规则、社区人员之间的融合;要实现同龄群体对孤独症孩子的接纳,实现孩子与幼儿园和学校环境的融合;要实现成年孤独症人的生活、就业环境对孤独症人的接纳,实现成年孤独症人与职业环境的融合——这就是说,社会融合,既要求孩子要靠近社会,也要求社会靠近我们的孩子,我们家长的职责就是推动孩子与社会从两个端点向中间的融合。孩子靠近社会,社会接纳孩子,才能提高孩子的生存可能。

  中国的社会环境、保障制度、接纳环境相对都比较差,所以说,世界自闭症康复的优秀战果应该在中国。中国的老师去过国外参观,看到国外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接纳都比我们的程度好,也正因为如此,他们训练孩子的力度远不如中国的家长,因为他们有退路,而我们没有退路!

友情链接:

中方园校区:15981846548

共建合作咨询:19103817076(王老师)

地址:郑州市北环路中方园西区50号楼

Copyright© 2022 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 豫ICP备11008710号 技术支持:郑州做网站-华久科技